新闻动态

21

2021

-

12

双波长激光雷达是什么?

作者:


  双波长激光雷达是发射激光束来探测目标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在工作原理上,与微波雷达没有根本区别。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激光束),然后将目标反射的信号(目标回波)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如果处理得当,有关目标的信息(例如目标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甚至形状等参数,从而对飞机、导弹等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识别。)

双波长激光雷达

 

  双波长激光雷达以在红外和可见光波段工作的激光为工作射线的雷达称为激光雷达。由激光、光学、转盘、信息处理系统等组成,激光将电脉冲转化为光脉冲发射,将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光脉冲返回到电脉冲,发送到显示器。

  双波长激光雷达是以激光为发射光源,使用光电探测技术的主动遥感装置。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现代光电探测技术相结合的先进探测方式。它由发射系统、接收系统、信息处理等组成。发射系统是多种形式的激光,包括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钚的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波长可调固体激光器、光学扩展装置等。

  接收系统使用望远镜和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等多种形式的光探测器。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两种工作方式,根据探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米散射、瑞利散射、拉曼散射、布里渊散射、荧光、多普勒等激光雷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科技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经在生产部门得到普及。但是,航空摄影-照片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等)的模式没有明显变化。这种生产模式周期太长,不符合当前信息社会的要求,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量的要求。

  双波长激光雷达技术空载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源于1970年美国航空航天局(LIDAR)的研发。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的发展使准的实时定位和姿态确定成为可能。德国Stuttgart大学从1988年到1993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实时定位姿态系统相结合,形成了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

  随后,空载激光扫描仪从1995年左右开始商业化,目前有10多家企业生产空载激光扫描仪,可供选择的型号有30多种(Baltsavias-1999)。开发空载激光扫描仪的起初目的是观察多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结果,测量地表和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高度自动化和准确的观测结果,使用空载激光扫描仪作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